嘉廬古建築

媒體中心
News Center
您現在的位置:
首頁
/
/
晉江南天寺的“泉南佛國”摩崖石刻

晉江南天寺的“泉南佛國”摩崖石刻

  • 分類:媒體中心
  • 作者:鄭煥章
  • 來源:來源:泉州曆史文化中心
  • 發布時間:2020-11-20
  • 訪問量:0

【概要描述】晉江南天寺的“泉南佛國”摩崖石刻

晉江南天寺的“泉南佛國”摩崖石刻

【概要描述】晉江南天寺的“泉南佛國”摩崖石刻

  • 分類:媒體中心
  • 作者:鄭煥章
  • 來源:來源:泉州曆史文化中心
  • 發布時間:2020-11-20
  • 訪問量:0
詳情

晉江市東石鎮岱峰山的南天寺,初号“石佛岩”,亦稱“石佛寺”,因内有南宋時依山崖雕就的三尊大石佛,寺之内外的岩石上還有四段古代的摩崖石刻,1985年就被列爲第二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2013年被列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在四段古代的摩崖石刻中,最引人注目且聞名遐迩的是落款王十朋書的“泉南佛國”四個大字。它镌刻于寺西北側山坡上,陰刻楷書,雙行豎排,字徑高1.85-2米、寬1.5米,書法俊秀遒勁,雕工相當細緻精美,堪稱泉州曆代摩崖石刻中的上乘之作。可是,自古以來對這段摩崖石刻的镌刻時間都記載不一,令人莫衷一是。

 

  古代對于這段摩崖石刻镌刻時間的記載不是交代不清,就是與史實不符。現今所能見到的古代志書,最早記載此者應是明代何喬遠的《閩書》,其曰:

 

  岱峰山,有石佛岩。相傳未岩時,石有夜光三道。宋嘉定中,僧守淨異之,镌彌陀、觀音,勢至三尊,刻“泉南佛國”四大字于傍。

 

 

  之後,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也有同樣的記載,曰:

 

  守淨,……嘉定中又嘗镌石佛于安平岱峰山,刻“泉南佛國”四大字于傍。

 

  從這兩則記載來看,這段摩崖石刻系僧守淨于南宋嘉定年間(1208—1224年)镌刻的,但沒有指明“泉南佛國”四字爲誰所書。而清乾隆、道光兩部《晉江縣志》是這樣記載:

 

  安海城東大石佛寺,在安海城東十裏許。未岩時,石夜有光三道,僧守淨異之,镌彌陀、觀音、勢至三像,高六丈餘。旁有大石,刻“泉南佛國”四大字,王梅溪筆也。

 

  這兩部縣志雖有指明“泉南佛國”四字爲王梅溪,即王十朋所書,但沒有明确交代其镌刻時間。

 

  明确交代這段摩崖石刻的镌刻者(立石人)和镌刻時間者,則是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撰書的《南天禅寺碑記》,其記載曰:

 

  岱山石佛岩去城五十裏,泉之晉江名勝也。宋嘉定丙子,一庵淨師過此,夜見峭壁燦光三道,知是山萃衆嶽之靈,遂募镌彌陀、觀音、勢至三尊,建造殿宇,因就石佛爲号。後郡守王梅溪愛其山川之麗,勒“泉南佛國”四字,以紀勝遊。

 

 

  此碑記明确交代“泉南佛國”這段摩崖石刻是時任泉州郡守王十朋來遊石佛寺所镌刻,時間則在南宋嘉定丙子(九年,1216年)一庵淨師即守淨建造石佛寺之後,但與史實不符。

 

  王十朋,字龜齡,号梅溪,浙江溫州樂清人,南宋紹興二十七年(1157年)狀元。據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記載,他于乾道四年(1168年)出知泉州,五年除敷文閣直學士。新編《泉州市志》更詳細地記載,王十朋是乾道四年(1168年)冬十月來泉州上任,五年(1169年)冬就卸任,六年(1170年)春離開泉州,七年(1171年)卒于家。于此來看,吳英記載王十朋在嘉定九年(1216年)之後镌刻這段摩崖石刻,是完全與史實不符,殊不知此時王十朋已離開泉州很久,而且不在人世将近半個世紀了。《閩書》和《晉江縣志》的作者,恐怕亦基于這個原因,故而記載不清,含混其詞。

 

  爲何古代對這段摩崖石刻的記載不是交代不清,就是與史實不符呢?究其原因,很可能是該作者沒有親臨其境,或是沒有仔細觀察,因爲這段摩崖石刻在“泉南佛國”四個大字的左右兩側還各有一行小字的落款。其左側下方,可惜現在的字迹已漫漶。不清,應是镌刻何人所立;右側除下方清楚地镌刻“王十朋書”外,上方還镌刻着年款,就是镌刻這段摩崖石刻的時間。當時,他們若看到這個年款,應該不會出現這種錯誤。

 

  此年款爲豎排行楷,字徑隻有八厘米。由于它字徑小,雕琢不深,加上長年苔藓覆蓋,使之字迹有些模糊,但若加以清理或拓片,仍可辨認出來。然而,不知何故,它卻在今人的記載中出現多種版本。

 

  1959年,華僑大學陳允敦教授在《泉州名匾錄》中記載此年款爲“時至正二十六年乙酉七月乙未”,可他認爲“泉南佛國”四個大字是南宋乾道年間王十朋任泉守時所題刻,而此“署款之時間乃元末人所添”。

 

  2002年,晉江市文史研究者粘良圖先生在《晉江碑刻選》中記載此年款爲“時乾道乙酉七月乙未”,可他在“注釋”中說:“其題款乾道乙酉爲乾道元年(1165年),則與王十朋來泉州時間不符”。

 

  2012年,粘良圖又與陳聰藝在《晉江碑刻集》中記載此年款爲“時至口乙酉七月乙未”,并在“說明”中言道:“從拓片’至口乙酉’看來,刻石的時間或在元至元年間。”

 

  2013年,泉州文史研究者王明健、陳鵬鵬先生于《尋訪王十朋在泉州的足迹》一文中記載此年款爲“時至正二十六年己酉七月乙未”,并寫道:“這說明,此石刻爲元至正二十六年(1366年)七月十五日所镌。”

 

 

  此年款有這麽多種不同的記載,到底哪個是準确的呢?筆者認爲,粘良圖和陳聰藝在《晉江碑刻集》中的記載當是最準确的,因他倆是根據拓片記錄下來,遺憾的是年号“至x”沒有判斷出來,而且錯誤地推測爲“至元”。爲何說它是錯誤呢?因二十多年前,筆者曾到南天寺考察,那時這行年款經過清理字迹尚可清楚地辨認出來,記得镌刻的年号是“至正”。由于這行年款用行楷書寫,“正”字行意較濃,不大好辨認。因此說,陳允敦教授和王明健、陳鵬鵬兩先生記載其年号爲“至正”是準确,但不知是何因故,他們都在年号和幹支年中間畫蛇添足似的加上“二十六年”四個字,因這行年款根本沒有镌刻這四個字,而且王陳兩先生還将幹支年“乙酉”記載爲“己酉”。查《中國曆史年代簡表》,“至正”隻有“乙酉”年,而無“己酉”年,況且“乙酉”年是至正五年(1345年),而不是至正二十六年(1366年)。如此說來,這行年款镌刻的是“時至正乙酉七月乙未”,這才是準确的。

 

  上面談到,1995年陳允敦教授在《泉州名匾錄》中寫道,這行年款與“泉南佛國”四個大字不是同時镌刻,乃爲元末人所添。他是這樣叙述的;

 

  惟因二三十年前莊爲鞏教授倡言否定,謂該寺三石佛镌成于嘉定年間,其時王十朋早殁,而大膽斷定謂該四大字系他人僞托。今見《晉江新志》及《西山雜志》所載,說明南天寺三尊佛像正于乾道年間塑成,時十朋正任泉守,莊氏之否定自然冰釋,字屬王十朋書無疑。至于旁邊署款之時間乃元末人所添,非王氏筆迹,不能作力依據。

 

  “泉南佛國”四字是否爲王十朋所書呢?在這行年款的下方明白镌刻着“王十朋書”四字,清乾隆和道光《晉江縣志》也記載它系“王梅溪筆”;陳教授還将它與王十朋留在泉州的其他筆迹比較,判斷其筆法腕力“略無差異”。所以說,“泉南佛國”這四字不會是“他人僞托”,應是王十朋的真正筆迹。

 

  但是,王十朋在泉州時,岱峰山上尚是一片荒蕪,并未出現大石佛和石佛寺,他怎會妄自爲之題寫“泉南佛國”四字呢?至于陳教授根據《晉江新志》及《西山雜志》所說的三尊大石佛是南宋乾道年間塑成,當不可爲信。因《晉江新志》乃廈門大學莊爲鞏教授所著,1985年第三次印刷出版,查無記載此事;《西山雜志》則是清嘉慶年間晉江東石人蔡永兼所撰,未曾讀過,而新編《晉江市志》《泉州市志》有引其言,曰:“石佛寺,宋嘉祐元年始镌石佛未竟,乾道四年成之。嘉定丙子年寺擴建。”這與清乾隆、道光《晉江縣志》的記載出入很大。據說,《西山雜志》是手抄本,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它是冷眼視之,認爲其内中有許多記載不能令人信服。又,粘良圖、陳聰藝在《晉江碑刻集》中記載,在“泉南佛國”四大字的左下方尚镌刻有“開院緣比正圓化主僧普雲立”等模糊字樣。看來,這幾位立石人很可能是石佛寺的僧人。所以說,“泉南佛國”四字既不可能是王十朋親自爲石佛寺題寫,也不是他親自立石。

 

  依此而言,那石佛寺王十朋所書的“泉南佛國”這四個字是從何而來的?洛江區馬甲鎮的雙髻山(仙公山)的下隘門峭壁上有段镌刻王十朋書、蔡希秋立的“佛國”摩崖石刻,通常認爲它是王十朋親自題寫的。那石佛寺是否從它那裏仿刻的?雙髻山隻有“佛國”兩字,而且陳允敦教授已判斷它“似是從南天寺仿刻無疑”,又據說它是民國時仿刻的。因此說,石佛寺的“泉南佛國”四字絕不是仿刻雙髻山的。于是,從上述的各種情況來判斷,筆者認爲,它應當是石佛寺的僧人于元至正五年(1345年)七月集王十朋的筆迹而镌刻的,一者以表達對這位有恩澤于泉州士民的先賢的敬仰和懷念,二者可增添該寺的景點和文化内涵。

 

  概言之,晉江南天寺(石佛寺)的“泉南佛國”摩崖石刻雖爲王十朋的筆迹;但從考古學角度而言,它并非宋代石刻,乃屬于元代石刻。盡管如此,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。

關鍵詞:
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
下一個:
下一個:

相關資訊

信息發送SAUNDERS

WRITE A MESSAGE TO US

留言應用名稱:
客戶留言
描述:
驗證碼

熱門資訊

imgboxbg

案例中心

公司主要從事古建築工程、文物修繕、園林綠化工程、建築工程、市政工程、庭院景觀工程設計、施工等

湖北嘉廬古建築園林工程有限公司

服務熱線:027-88775525
地址:武昌區和平大道750号綠地國際金融城A01-1地塊一期3号  綠地楚峰大廈35層03室
郵箱:
hbjlgjz@163.com

Copyright © 2020  湖北嘉廬古建築園林工程有限公司 京ICP證000000号   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武漢 

 嘉廬古建築